文章

顯示從 5月, 2022 起發佈的文章

Golf is a spiritual game. It’s like ZEN. You have to let your mind take over.

圖片
新聞中見到老虎仔活士狀態回勇,內心有點點喜悅,因為當初會開始打高爾夫球也是受到他的影響。可惜的是他因傷患困擾、家庭和心理影響而一直低迷。今天從個人感覺談談對這個心理遊戲的睇法。 自身球技可用差來形式,但曾沉迷一段時間,所以有丁點基本認識。這也不是我說了算,很多大師,高球手也應該會認同這絕對是一個心理遊戲。所以今天也嘗試以心理角度出發,說說怎樣調整思維來幫助球手們提高成績? 試想想,一個靜止的球,為什麼會難倒這麼多玩家?球友們當然會馬上反駁,揮桿動作講求不同技巧,球場地形也變化多端,何止是打起一個靜止的球那麼簡單!同意呀!但專業球手在揮桿技巧上應該不會差太多吧!至於地形也應該人人平等,但為何在專業球手中可以有那麼大的成績差異?這就是技術和體能以外的影響 - 心理! 運動界中使用運動心理教練是常態,因為大腦主控著我們的身體,只要思想上有一刻的猶豫,身體的動作也會產生改變。而揮桿動作只是在短短數秒中完成,就算是細微的改變也會被放大幾百倍。這將嚴重影響到打球的距離和方向,還有是每一球的成敗所造成的連鎖反應就更會被無限地放大。 說了這麼多大家都知的事情,現在就來分享一下思維調整的想法。相信一般球友們最被受影響的或許是緊張感。站在開球區,特別是第一個洞,眾人屏聲靜氣,眼光也集中在你身上。無論你之前做了多少次模擬練習,當刻也不能反映出來。但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讓你這麼緊張?是你自己!以上說的也是你想像出來的,其實在場沒有人關心你打的球,大家只是在等待你把球打完。回想一下你在練習場打球的心情和你站在開球區的心情,兩者有什麼不同?或許有球友會說,練習區是任打的,在場上一球就是一球。真的嗎?所以你在場上把球打失後遊戲便結束?你不也是從袋裏拿出另外一個球,跟任打有什麼分別,不也是一球接一球地打?維一分別只是場地,如果你在練習場的練習是認真的話! 今天先談到這裡,話題太廣闊,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本人在球場上的趣事。如果品客們有興趣透過訓練心理韌力來提升在運動上的表現,期待與大家作進一步的探討!

If I try my best and fail, well, I have tried my best

最近碰到的事讓我想起一部電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不多作解釋,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觀賞一下。 抒發個人感受後就進入今天的題目吧!請問品客們有曾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答案不外乎有或無啦!有趣的是,如果答案是“有”,很大機會是未有盡力。相反,如果沒有跟自己說已盡力,更大機會真的做到了盡力。說得有點複雜,以下會慢慢解釋這個說法的意思。 先從心理的角度出發,為什麼我們會對自己說「我已經盡力了」?大概是為了安撫自己的未盡力,簡單來說就是比個位自己逃避責任。因為盡力了的另一個含義是「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做了」。但細心想想,真係會出現沒有什麼可以做的情況? 至於為什麼沒對自己說盡力的朋友們會有出現盡力的情況?相信大部分人都曾經有跑過步,就算是讀書時期的體育課,只要有在壓力或限制下跑步就能明白以下的說法。你會在剛開跑時同自己說我已盡力了嗎?通常是出現疲態,想放棄時才會同自己說我已盡力了,但在什麼時候你是真的在盡力?就是在你跟自己說我已盡力了之前。 理論點到即止,還是看看實際上怎樣可以盡多一點力。就如跑步,多跑一步也能讓你更接近終點。其實就是一字記之曰「做」!現實中是不會出現盡左力的(除非生命結束了),因為我們還是要前行,要生活便需要找尋下一個行動。在不斷前行的情況下就是在盡力,而不是盡左力。 有品客或許會提到,盡力很多時會連接到成績或結果上,而非有沒有做那件事。同意的,但收到一個結果後同自己說:我盡力了!這不是一個給自己的安撫嗎?單純個人經驗分享,如果是盡力得到的結果,不論好與壞,其實不會出現同自己說盡力了的話,只有想下一步的行動。 品客們在追求巔峰表現時請不要忘記盡力理論,堅持推動自己向前,不斷尋找向前的行動,是讓我們得到好表現的重要元素。如果大家也想把「盡力了」的座右銘放下,可聯絡我們,會嘗著助你找到新的口號來支持你。

Management is doing things right; Leadership is doing the right things; Coaching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人們對於搵工要求各適其適,早年可能是包食包住,之後轉化成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這其實是兩個極端呢!一個有返工無放工,另一個是返工放工自己安排。 經過歲月的洗禮,有這樣的改變才稱得上進步。其實近十多年變化最多的並不是對薪酬的要求,而是對體制改革的渴求。現在年輕,有學識,有能力的也希望得到認同,想得到機會,期望成為眾人焦點和得到成功。在企業中也衍生出新的管理文化,從傳統的層級管理轉化成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Google、Apple和眾多擁有相類似企業文化的公司藉此吸納了大量人才,而且流失率較也較其他公司低。 如上所述,管理系統和文化是在不斷改進和轉變,由傳統的管理(Manage)到領導(Leadership)模式。現在大部分被受愛戴的企業又再進一步提升到教練式領導(Coaching Leadership Style)。三者的分別在於,傳統管理者以監控和指令來帶領團隊,領導者以能力和傾向引領團隊,而教練式領導以團隊為重心,發掘出每位組員的潛力,讓團隊帶動方向。 雖然是教練式管理的推廣者,但也不會硬銷單一模式。傳統層級管理和領導模式也有其優點,配合不同年資和性格的團隊,運用不同的模式將得到最優的效果。概括來說: 層級式管理有助管理低動力,欠缺知識和經驗的人。領導式管理帶領高動力,高能力的人。而教練式領導有助於低動力,高能力的員工重獲動力和熱誠。  品客們喜歡接受那種模式的管理?你是用那種模式來管理團隊?無論你是經營者還是員工,也可透過我們提供的教練咨詢服務和教練指導學課程,幫助自己和其他人,尋回對工作的熱誠,目的和方向。歡迎留言分享和查詢。

Every orientation presupposes a disorientation

二選一你會點揀:遲到需要扣人工和無遲到可以得勤工。 這不是搵工要求,只是單純一個取向問題。每個人都應該能選擇到一個選項,同時也會覺得另一選項不合理,這是絕對正常,因為人本來想法就不會完全相同。不要介意你身邊的朋友和你選擇不同,這只是大家的動力來源有異。 有些人的動力來自於危機,有些人從獎賞中得到動力。從上面的問題有沒有讓你多了解自己一點?雖然不是什麼有根據的心理測驗,但對自己多了解,你便能更容易與自己溝通。不一定高薪厚職才是筍工,要真的能滿足你的需要才是你真正的理想工作。 可能有品客會說,高薪厚職就是理想工作啦!不反對這個說法,但要多高薪,幾厚職?有錢有權背後目的是什麼?或許是有錢便可以遊歷世界,見識不同國家的美景。做空中服務員不是更快能讓你夢想成真嗎?又或者是有權有勢便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化為行動,那為何不自己創業?不管你的職位再高,除非你是經營者,否則一定有人會比你更高級。雖然這兩個不是很完整的例子,想帶出的是請想得更深入一點,財力和權力是有助我們發展,但同樣的目標是可以有不同的途徑。只要你能抽出目標背後的核心,便能在更短的時間達成。 你的目標是什麼?嘗試為你的目標想出三個達標的方法,不可能?歡迎聯絡我們,讓我們一起探討能使你在更短時間內成功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