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7月, 2021 起發佈的文章

自信

請問大家會評價自己是「有自信心」還是「無自信心」的人?或許先問各位品客,大家知道是什麼左右一個人的自信心嗎?  一個缺乏自信心的人,大概就是一個時常失敗的人,同意?換個說法,一個失敗者就是無自信的人,是嗎?當然不可能吧!無自信的人也必定嘗過成功。對吧! 換個角度,有自信的人就是事事順利,成功隨手可得?當然不會,無論成功機率有多高,自信心爆棚的人也必有遇上挫折的時候。 自信還是無自信,是由成功和失敗率來決定? 在此提及這個題目,是因為自信心是我們內在能調控的,而非受外部所影響,所以藉着今天的分享來幫助大家提升自信心! 其實擁有自信心的人都通常懂得和失敗感保持距離,而和成功感作緊密聯繫。缺乏自信心的人卻剛好相反,常常把失敗掛在嘴邊,而把成功歸功於好運。以下例子加以說明。 如果時常記掛失敗,腦中全是失敗時的感覺,連最基本保持平常心也不能,又怎會有自信心面對眼前的挑戰?更差的情況是把之前的失敗帶到現在,雖然可能兩者一點關聯也沒有。例如:學術上或許沒一些人出眾,但不表示這個人在工作表現上不會成功,為何要把兩件事放在一起比較! 相反,從失敗中理解自己的不足,從而加強自己,把失敗變成提高成功率的基石。由於得到充足準備,成功機會增加,自信心當然也提高,如果這次成功便會為下一次建立更大的自信心。就算不幸結果未如理想,但在進化過程中必有得着,再次的失敗只是為了下次取勝提供資源。 看似有點過份正面,但這就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礎。不是自大,是自信。失敗當然會傷心,怎樣面對失敗才是關鍵。如果把失敗推卸到環境、運氣、對手或團隊等等,事不關己,這是建立自大。但如上邊提及,積極面對失敗,之後你便能真正擁抱勝利,因這是努力後的成功,非運氣(最小不能全靠運氣)而得到的回報。 選擇怎樣和成功與失敗建立關係是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自信心。如果有需要協助建立/增強自信,可留言作進一步探討。

防護機制

大家有沒有細心思考過,為什麼人們會放棄?不是決定做還是不做,是已經決定了做,也已經在做,但沒有持續完成,而選擇在某階段放棄繼續。放棄或許給人負面的感覺,但有時放棄也是正確的選擇。今天就來探討一下, 給 下次預備一些對策。  先從正面方向說起。放棄並不一定是壤事,因為人、事、物每天也在變,昨天的目標不一定是今天期盼的。當然不是出於三心兩意,或由於早期未有深思熟慮而導致的改變。很多情況也是因為進行到一半時發現未如預期,或得到了更清晰的理解,而策略性地決定放棄或進行變革。這形式的放棄常被認為是好的放棄。如結果已經不是你所追求,卻基於面子或其他外在理由而堅持,這已是變了質的追求。  另一邊是相對負面的放棄,透過問題大家一起探索吧:如果在進行400米賽跑,跑到100米時發現自己落後對手200米,你會作出怎樣的舉動? 1. 保持衝勁,並用全力跑到最後 2. 堅持在跑,但已不是競賽追求自我超越的態度 3. 有跑到終點,但明顯的有放慢腳步 4. 半跑半行到終點 5. 在中途走離賽道,並沒有到達終點 繼續讀下去前,給自己時間想一想,那是你最有可能會作出的反應?   對選擇1我就不多說了,之後大家也可理解。或許更多人選2和3,部分人可能選4或5。希望這是你認真面對自己的選擇,其實選擇上沒有好壞之分,是背後的含意是否與追求的方向相同才會對選擇做成影響。  選舉2至5有一個共通點,只是程度不同,就是自專心的保護,也是今天的題目 - 防護機制。換個說法:「我沒有勝出是基於我沒有盡全力,也等同於我盡全力便會有不同的結果。」這也是引致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放棄的原因。例如:明天要測驗,但已經午夜十二時,還未開始溫習,溫來也沒意思,不如早點休息吧!又或者在一間工作了好一段時間,公司對你沒什麼意見,但也沒提升或嘉許,慢慢好像失去了焦點,覺得努力也沒什麼意義,有野交就算啦(如常見的 心態  - 做又係咁、唔做又係)! 或許在某一刻你曾有這樣的想法?是基於什麼理由? 如上面提及,選擇沒有好壞之分,保護機制也有其必要性,只是情況不同,結果有異而以。因為有好與差狀態是很正常,某程度的自我保護是有助我們不至於失去信心和競爭態度。但如果每次遇上困難也作出自我防護的舉動,不願全力以赴,那我們就失去認清自己的能力,也錯過了去了解自己的強與弱點的機會。這只是鴕鳥政策(逃避現實...

自言自語

上周談及與內心對話,有些品客(給瀏覽品味人生網誌的朋友的簡稱)顯得有興趣多了解,所以本篇短文給大家分享一些小技巧。 聽來好像很荒謬,自言自語也有技巧?是的,有可能影響到自我對談的效果。以下一句說話大家給點意見「永不放棄」,有品客曾經說過這話?其實句子很普通,也很大眾化,意思也很正面,在自我鼓勵時也很有力道,同意?不完全同意,是的,這詞彙是正面,帶鼓勵性,但用的卻是負面詞語 - 放棄。 先回到起點,為什麼我們會自我對話?或自我鼓勵?大概是在我們進行思考、面對困惑、緊張或擔心、開心或快樂時等等情況。我們差不多每刻也在進行自我對話。而大部分對話也牽涉到問題解決和自我行定,重複交談的機會也相比開心事高。但重點是我們的思維天性是偏負面的,因這是為求生而存在的傾向。原於源始人時代,依靠打獵和耕種為生,每天過著為糧食,為生活而擔憂的生活。如思考偏向正面,便不會出現儲糧的想法,這樣人類或許早就絕種了。 本身已帶負面的思維,就避免加入更多的負面因子吧!上述的「永不放棄」,最後其實在腦中浮現的只有「放棄」。本來是鼓勵的說話,但潛意識卻轉換成負能量。同樣的含意,換做「持續堅持、堅持到底」能產生更正面的想法。至於有些如「堅持不懈、鍥而不捨」,雖然當中沒有好像「放棄」這明顯的負面詞,但相比其他,帶有「不」也變得次級了。 到此有朋友或許會想,是不是把自言自語搞得太複雜了?本身我們的腦袋就很複雜,自我對話是意識和潛意識的交互影響。如果說服意志是容易的事,世上應該每個人也是長跑好手、半途放棄,減肥失敗等的情況應不會再出現!當然透過外在力量來影響內在思維也是可選的方法。想多了解可留言交流!

魔鬼與天使

以下是有關將要面對考試的對話: A: 喂,你都幾差喎 B: 無計喎,現實就是這樣 A: 咁點呀,你的模擬試做成咁,考黎都嘥錢 B: 所以現在咪在溫習同做模擬試 A: 十幾年都唔見你有進步,唔係想幾個星期就得呀 B: 碰吓運氣啦,能做都試一下 A: 模擬試錯到九彩喎 B: 錯都係好事,知錯處就能找不足再進行強化... 以上對話可以沒完沒了。對話中明顯其中一方看事很負面,另一方就很正面,但他們其實是同一個人。這是與內心對話常出現的情況,現實很差,但內心嘗試讓自己勇於面對,又或面前有個阻礙,本來只要稍稍努力便能通過,但內心因恐懼和擔憂把你說服,最終放棄。 現實是沒有闖不過的難關,只是想要的是什麼結果。舉例來說,大部分人只要願意努力也能在考試中合格,但只有寥寥數人可以拿滿分。對付出的需求和遇到的阻力,是會根據對結果的追求而遞增和改變的。所謂方法總比困難多,在放棄前,可嘗試退一步思考,是否可改變追求的方向,但同時得到想要的結果? 下次要與內心對話時,多帶一些後備方案,對話時便能更積極和正面。如果還不能把問題解決,找合適的第三者幫忙也是可選方法,因為每個人在特定事情上也有其特定的思考空間。不是他人較聰明,只是旁觀者清,局外人的視覺相對更廣闊。

量度舒適圈

什麼是舒適圈?認識中有兩種說法,“已習慣並不變的生活模式”或“熟悉並能掌握的生活狀態”。雖然兩個說法很相似,在進行自我檢視後,取向或可給你一點啟示來決定此刻是否擴大舒適圈的時候?推薦以擴大為目標,而不是走出/跳出,在文章結尾有更多相關分享。 早睡早起是一個習慣,會食早餐是個習慣,習慣說穿了是一個選擇。選擇可分自主性和強迫性,但最終還是經過衡量而做出的選擇。說早起是為了工作,如果真的這麼討厭,何不去做晚間工作?因為晚間工作對生活的影響比每天早起更多,這是衡量後的選擇。會在晚間工作的人也是經過衡量,有的是對某工種的熱誠,有的時因為夜班工作比早班薪水更高,只是大家的量度單位不同。習慣會因環境和需求而調整和改變,如果你對舒適圈的想法是“習慣了生活”,大可審視有什麼習慣的改變能讓你享受到生活。 當你看到這裡時請站起來一下!…剛剛你站起時有沒有思考怎樣利用不同的肌肉群組和透過伸開雙手來幫助你平衡等等的事情?大概沒有吧,因為從坐姿到站姿的變化已是一個自動化的行動。但初生嬰兒是由坐開始學習的,由坐至站,站至行,行至走,走至跑,跑至跳等等,次序或許各人不同,但絕對沒有嬰兒不懂站時就能跑 - 這就是舒適圈的擴展。對事情的熟識與習慣是不同,正如大部分人每天起床時也是一場與心魔的鬥爭,但在正常情況下我們想站起來便已站立了,沒有什麼阻礙的。人們基本上不會去改變一些已熟悉和掌握的事情,不像習慣。例如烹調方法,人們不會改變烹調的過程,只會改變味道(調味)來符合其習慣。所以如果你對生活已經很熟悉,或許是時候審視舒適圈的尺寸是否還有空間讓你發展。 跟很多朋友一樣,我對跳出舒適圈帶有畏懼之心,因這帶有將要踏入未知領域的含意。其實這是不可能的,那會有能踏進未知領域的機會。極端如轉換到一個新的行業或移居到一個新的國家。對新行業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是真的,但透過以往的工作經驗,真的是全新領域?新的其實只有工作上所要求的技術/技巧,但你能得到這個工作,相信對技術已有一定掌握吧。在新的國家生活要倒立行路嗎?大概是文化有點不同、食物有點不同和氣候有點變化吧。你不還是早上起床晚間睡覺,一日三餐,要上班和會娛樂?所以才會更喜歡擴大舒適圈的說法,因為改變不是真的要求改變,是提升,對生活作出的改善才是走出/擴闊舒適圈的主要原因。 你是怎樣衡量現在的生活,是習慣還是熟練?有擴闊舒適圈的需求?希望在什麼範疇上得到擴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