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機制
大家有沒有細心思考過,為什麼人們會放棄?不是決定做還是不做,是已經決定了做,也已經在做,但沒有持續完成,而選擇在某階段放棄繼續。放棄或許給人負面的感覺,但有時放棄也是正確的選擇。今天就來探討一下,給下次預備一些對策。
繼續讀下去前,給自己時間想一想,那是你最有可能會作出的反應?
先從正面方向說起。放棄並不一定是壤事,因為人、事、物每天也在變,昨天的目標不一定是今天期盼的。當然不是出於三心兩意,或由於早期未有深思熟慮而導致的改變。很多情況也是因為進行到一半時發現未如預期,或得到了更清晰的理解,而策略性地決定放棄或進行變革。這形式的放棄常被認為是好的放棄。如結果已經不是你所追求,卻基於面子或其他外在理由而堅持,這已是變了質的追求。
另一邊是相對負面的放棄,透過問題大家一起探索吧:如果在進行400米賽跑,跑到100米時發現自己落後對手200米,你會作出怎樣的舉動?
1. 保持衝勁,並用全力跑到最後
2. 堅持在跑,但已不是競賽追求自我超越的態度
3. 有跑到終點,但明顯的有放慢腳步
4. 半跑半行到終點
5. 在中途走離賽道,並沒有到達終點
1. 保持衝勁,並用全力跑到最後
2. 堅持在跑,但已不是競賽追求自我超越的態度
3. 有跑到終點,但明顯的有放慢腳步
4. 半跑半行到終點
5. 在中途走離賽道,並沒有到達終點
繼續讀下去前,給自己時間想一想,那是你最有可能會作出的反應?
對選擇1我就不多說了,之後大家也可理解。或許更多人選2和3,部分人可能選4或5。希望這是你認真面對自己的選擇,其實選擇上沒有好壞之分,是背後的含意是否與追求的方向相同才會對選擇做成影響。
選舉2至5有一個共通點,只是程度不同,就是自專心的保護,也是今天的題目 - 防護機制。換個說法:「我沒有勝出是基於我沒有盡全力,也等同於我盡全力便會有不同的結果。」這也是引致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放棄的原因。例如:明天要測驗,但已經午夜十二時,還未開始溫習,溫來也沒意思,不如早點休息吧!又或者在一間工作了好一段時間,公司對你沒什麼意見,但也沒提升或嘉許,慢慢好像失去了焦點,覺得努力也沒什麼意義,有野交就算啦(如常見的心態 - 做又係咁、唔做又係)!
或許在某一刻你曾有這樣的想法?是基於什麼理由?
如上面提及,選擇沒有好壞之分,保護機制也有其必要性,只是情況不同,結果有異而以。因為有好與差狀態是很正常,某程度的自我保護是有助我們不至於失去信心和競爭態度。但如果每次遇上困難也作出自我防護的舉動,不願全力以赴,那我們就失去認清自己的能力,也錯過了去了解自己的強與弱點的機會。這只是鴕鳥政策(逃避現實),結果就是永遠得不到進步,活在自我安慰,自我滿足的環境。
今天話有點多,但這是很值得探究的事情。試想像如每個決定和計劃也能付諸實行,並堅持到最後,不論結果如何,對下一步的選擇和行動也會出現不同的變數。同意嗎?如有興趣可留言大家再多討論。
試著回想過去,有沒有那個希望回到的情境,讓你想重來並堅持到最後?現在有什麼可以做呢?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