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度舒適圈
什麼是舒適圈?認識中有兩種說法,“已習慣並不變的生活模式”或“熟悉並能掌握的生活狀態”。雖然兩個說法很相似,在進行自我檢視後,取向或可給你一點啟示來決定此刻是否擴大舒適圈的時候?推薦以擴大為目標,而不是走出/跳出,在文章結尾有更多相關分享。
早睡早起是一個習慣,會食早餐是個習慣,習慣說穿了是一個選擇。選擇可分自主性和強迫性,但最終還是經過衡量而做出的選擇。說早起是為了工作,如果真的這麼討厭,何不去做晚間工作?因為晚間工作對生活的影響比每天早起更多,這是衡量後的選擇。會在晚間工作的人也是經過衡量,有的是對某工種的熱誠,有的時因為夜班工作比早班薪水更高,只是大家的量度單位不同。習慣會因環境和需求而調整和改變,如果你對舒適圈的想法是“習慣了生活”,大可審視有什麼習慣的改變能讓你享受到生活。
當你看到這裡時請站起來一下!…剛剛你站起時有沒有思考怎樣利用不同的肌肉群組和透過伸開雙手來幫助你平衡等等的事情?大概沒有吧,因為從坐姿到站姿的變化已是一個自動化的行動。但初生嬰兒是由坐開始學習的,由坐至站,站至行,行至走,走至跑,跑至跳等等,次序或許各人不同,但絕對沒有嬰兒不懂站時就能跑 - 這就是舒適圈的擴展。對事情的熟識與習慣是不同,正如大部分人每天起床時也是一場與心魔的鬥爭,但在正常情況下我們想站起來便已站立了,沒有什麼阻礙的。人們基本上不會去改變一些已熟悉和掌握的事情,不像習慣。例如烹調方法,人們不會改變烹調的過程,只會改變味道(調味)來符合其習慣。所以如果你對生活已經很熟悉,或許是時候審視舒適圈的尺寸是否還有空間讓你發展。
跟很多朋友一樣,我對跳出舒適圈帶有畏懼之心,因這帶有將要踏入未知領域的含意。其實這是不可能的,那會有能踏進未知領域的機會。極端如轉換到一個新的行業或移居到一個新的國家。對新行業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是真的,但透過以往的工作經驗,真的是全新領域?新的其實只有工作上所要求的技術/技巧,但你能得到這個工作,相信對技術已有一定掌握吧。在新的國家生活要倒立行路嗎?大概是文化有點不同、食物有點不同和氣候有點變化吧。你不還是早上起床晚間睡覺,一日三餐,要上班和會娛樂?所以才會更喜歡擴大舒適圈的說法,因為改變不是真的要求改變,是提升,對生活作出的改善才是走出/擴闊舒適圈的主要原因。
你是怎樣衡量現在的生活,是習慣還是熟練?有擴闊舒適圈的需求?希望在什麼範疇上得到擴闊?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