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你出聲,人哋先知你喺度
我今次有做功課,前一晚睇晒 IG account 數據,發現最近幾條 story 明顯跌咗 reach。
趁討論 IG 策略嗰陣,鼓起勇氣開聲:「我睇到最近幾條 story reach 好似跌得幾明顯,唔知係咪 hashtags 用得唔夠 relevant?」
我講完之後成間房靜咗三秒。
小美望住我,張經理皺咗下眉,然後反問:「你咁講係有比較過數據?定係只係印象?」
我一窒:「我……睇咗三條,但可能 sample 唔夠。」
小美輕聲補一句:「講呢啲 observation 好事,不過下次可以準備多少少資料,就更有說服力啦。」
我面都紅晒,想鑽入會議枱底。
會後,我喺 pantry 咖啡機前撞番小美。
佢用支即溶咖啡條敲我額頭:「唔好以為講得出就代表有 impact。」
我呻:「我已經好努力咁準備啦,但講咗又比人 challenge,仲丟面。」
「你冇丟面,只係未講得好。你要學識:講建議,唔係純粹講一個 idea,而係帶住“證據、意圖、方向”。」
「例如咩方向?」
「你講『reach 跌』,但冇話點解、點做、點改善。人哋就會覺得你喺拋個問題出嚟,唔係提出解法。」
我開始明白,開口唔等於貢獻。
講得有內容、有重點、有承擔,先令人覺得你唔係路人甲。
翌日,我 send 咗封 email 比小美:
「小美:
昨日會議提到 IG story 數據,我今朝重新整理咗過去 2 星期所有 story reach 嘅統計,同埋比較 hashtags 類型。初步見到用咗 event tag 嘅 post,reach 同互動都偏高。
我想試下做一個簡單嘅 AB test,測試 hashtags 對 story reach 嘅影響,睇下能唔能夠調整策略。
如果可以,我想負責整理 test 結果,下星期報告一次。
林宇」
半個鐘後,小美回覆咗:「好主動!你負責試下,結果可以喺下次會議分享,Good job。」
我望住個回覆,第一次覺得原來自己可以唔係透明人。
待續...
---
教練視角:
• 鼓勵主角主動發言
• 點出講話要有內容、有 backup、有解法,先顯示職場價值
• 教導「提建議三步曲」:數據觀察 → 提問意圖 → 建議方向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