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is world, you only get what you grab for
人生有點像吃自助餐,菜式各色各樣,有財富、知識、職業、健康、權力、愛情、友情、親情等等。每位朋友對不同的菜式有不同喜好,你有權選擇多吃某種美食。但很多朋友卻因為各種原因而壓抑自己的想法,最後只留下羨慕和遺憾。 有朋友或許有錯覺爭取便是貪心,我們應該只拿應得的部分。確實貪念是錯誤的,但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最後得到更多,這稱為上進心,而不是貪心。相反,隨遇而安,有多少拿多少,這只是你不願付出,是在偷懶。 我們受到文化和世俗觀念而影響,給自己製造了很多無形枷鎖。這些無形的限制會隨著年齡和經驗遞增,而且也不容易靠自身能力來發現和解除。如在餐枱上當菜餚剩下最後一件時,大部分人都會出現猶豫,就算很想多吃一點,還是覺得應留給他人才是禮貌的行為。最終給他人拿了又會感到有點失望。請問品客們,當他人把最後的一件菜餚拿走時你有感到對方沒禮貌嗎?如果基於禮貌,是否每度菜的最後一件也應該留著不吃? 假設我們有80年壽命,減去嬰兒期和少年期沒什麼話事權的日子,大概15年,加上老年時不能隨心所欲地進食的10年,每天吃足三餐,我們有選擇的機會只剩不足六萬餐。你是否真的還要放棄你有的權利? 當然,好又一餐,唔好又一餐,進食是只求生存,這說法也是正確,如果你對生活沒要求,沒追求。今天以食來作例子是因為沒有人不需要進食,如轉換到職場,在要求和追求的差異會更大。但道理是一樣,我們受著對工作的觀念和價值觀的枷鎖所束縛,被有限的職場打拼日子所限制,如不主動出擊便會較難得到理想的工作。當你身邊朋友與你分享他們的公司福利有多好,薪俸有多高時,請回望你有沒有付出努力來爭取你想得到的東西,而不是你可分得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