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mployee’s motivation is a direct result of the sum of interaction with his or her manager
上周在不同的社交媒體中也見到一張壽司圖,當中比喻上級冇嗰樣整嗰樣,下級踢一踢郁一郁,唔叫唔識做,的辦公室情況。不知有無品客正身處其中?
管理層與員工之間有一定隔膜好像是無可避免,因為各自的心態、目的,要求和目標有異。但其實這並不是定律,只是由於缺乏有效的溝通和良好的企業文化而導致的問題。今天就來分拆上述四個關鍵問題。
心態或意圖,管理層的出發點可能是營運一個業務,他們以如何把公司做得更大,業績做得更好作為出發點。而員工以怎樣完成手上的工作和不想加班的想法來到公司。如希望把這差異縮小,最理想當然是員工也存有想把公司做好的心態,而不是單純把手上的任務完成。要得到這個效果,可透過創造出有信任的工作環境。就好像一個家,雖然各自有自己的崗位和職責,但大家也是抱著如何把這個家維繫成理想的家庭而努力。
而目的就更具體,管理層的目的是管理公司的運作,員工的表現和業績的成長。而員工上班的目的就是賺取理想的薪酬和得到最佳的待遇。這聽來不是差異更大嗎?想把這情況轉變,最直接就是讓員工把焦點轉移。每個人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讚同,相信有得選擇,大部分人會希望做一份有成功感的工作,而不會選擇一份死板的工作。就算工種本身是重複性的工作,管理者也可以為員工帶來工作上的成功感。當員工熱愛自己的工作,就不會單純追逐著薪酬走。
至於要求,管理層想員工投入工作,對公司有歸屬感,對工作有熱誠。而員工很直接地,公司有沒有給出符合他們要求的待遇!最後,管理層和員工的分期也是出於付出和收穫的平衡。這好像是在任何一個話題上都會出現的問題。但同樣,金錢並不是員工維一看重的東西,管理層們有沒有發掘出員工的需求?想創造出平衡,這或許就是關鍵點了。
最後是目標,同樣管理者會以業績作為基礎,而員工會以收益作為出發點。部分品客讀到這裡,大概會投訴我內容時常描述員工只看報酬而忘記了大部分員工其實對自己的事業也很有理想和願景,相反管理者才是金錢先行的人。我絕對同意這個說法,但基於短文內容的編覆,所以未能把可能性全部列舉。當然明白管理者背後也是向金錢出發,而員工也是為把事業推到更高而打拼。這不就是其實不分管理者或員工其實目標是有重疊的嗎?
上面描述的情況只是點到即止,但要讓管理者和員工的隔膜打破也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只是公司有沒有這個意圖。透過善用教練管理學的技巧,管理者可強化與員工們之間的溝通和聯係。如果相方能作出有效果的互動,無論是營運還是實際執行也會更順暢,成果當然會更接近預期。如對教練式管理有興趣的品客們可到我的網頁下載課程簡介,也可直接聯絡我們作詳細了解。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