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re is where we seek to go beyond ourselves into a new realm - Peter
連續兩個星期以反面角度出發,談走出舒適圈需應付的對手「質疑和否定」,這周短文來分享我們其中一位盟友「慾望」。簡單來說,在想像得到的情況下,只要你足夠想要,那想要的東西都能在某種形式下得到。
最多人有共鳴的例子又再出現 - 發達;今次再具體一點 - 億萬富翁。能達到千萬身家已經不易,要過億就更加困難。這樣我是否要否定上面所講一定能得到的說法?相信很多人還記得在80年代,香港有位富豪曾因兒子被傷害而給予對方十億。不是提倡犯法的事情,但這就是足夠想要而做出的事情。例子有點極端,我們把視點轉回現實,談談較常見的例子!
慾望可說是質疑的剋星,質疑源於想太多,而慾望使我們不去想。一般情況下,男性不會貿貿然向陌生女性示意喜歡的態度,因為當中可以很複雜。但每位男士大概也曾向不認識或剛認識的女士表達喜歡的態度。相信當刻那位男士也有對自己作出過質疑的想法,但電光火石間,他知道良機不可失,所以在那零點幾秒內已作出了行動。
今天好像不斷離題,但細心思考,以上兩個例子其實是想帶出一點,慾望是引發我們行動的催化劑。大部分人應該也不會為一個不想得到的結果而努力,但為求目標有些人甚至會不擇手段。但慾望並不常出現,因為一般情況我們只會遊走在「想要的空間」並沒提升到慾望層面,原因大概有兩個:
1. 質疑的威力大於慾望
做銷售的當然是想把產品或服務賣出去,而慾望的強弱就影響著他/她的表現。就像在解答數學題的同時要念詩,不是每個人也能做到,做到也會影響其表現。所以那些會在與客戶交談的同時去質疑自己的銷售通常表現也較差。銷售的進步,特別是初期,通常也是出現在品嘗過小成功後,這份成功感能把他/她的質疑打倒,同時呼醒心中渴求再度成功的慾望。
做銷售的當然是想把產品或服務賣出去,而慾望的強弱就影響著他/她的表現。就像在解答數學題的同時要念詩,不是每個人也能做到,做到也會影響其表現。所以那些會在與客戶交談的同時去質疑自己的銷售通常表現也較差。銷售的進步,特別是初期,通常也是出現在品嘗過小成功後,這份成功感能把他/她的質疑打倒,同時呼醒心中渴求再度成功的慾望。
2. 你想要的不是你需要
如果現在要你馬上許十個願望,肯定都是你曾幻想過或期望過,但當中有多少是你真心需要?大部分男士或許也曾想過要擁有一部紅色的那跑車,但有多少成功男士在有能力後真的會買一部?父母的聲音、朋友的分享、廣告的熏陶和個人的經歷,造就出各色各樣想要的思維。在不能分別出想要和需要,動力相對也會減少。最佳當然是想要又需要,這時慾望便自然會出現。
如果現在要你馬上許十個願望,肯定都是你曾幻想過或期望過,但當中有多少是你真心需要?大部分男士或許也曾想過要擁有一部紅色的那跑車,但有多少成功男士在有能力後真的會買一部?父母的聲音、朋友的分享、廣告的熏陶和個人的經歷,造就出各色各樣想要的思維。在不能分別出想要和需要,動力相對也會減少。最佳當然是想要又需要,這時慾望便自然會出現。
舒適圈本質是變與不變。嘗試不要考慮想不想做,諗的是須不須要做。如果這個行動對事情是有幫助,就不要花時間去想要不要做,可直接跳到要怎樣做。例如下個月有個培訓課程,有朋友可能會考慮時間分配、培訓內容或種種只存在著想像中的事情,導致對行動的猶豫。簡單一點,你能否受惠於這課程?如果答案是能夠,這不就是需要做的事情嗎?所以考慮點應該放在怎樣能做到出席這個課程,而不是把時間停留在要不要參加。動力是來自於不停行動,行動與慾望是互相呼應,因慾望能驅使著有動力的行動。
如品客們未能弄清楚想要與需要,歡迎與我們聯絡,讓我們一起喚醒慾望吧!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