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1月, 2022 起發佈的文章

職涯日

跟進上周提及作為Career Coach參與PolyU的Virtual Career Day。雖然全程在網上進行,但每位到來的學生也是有備而來,在四十分鐘的咨詢中,有著源源不絕的提問。如果時間許可,真的還有很多東西想和他們分享。過程主要分兩部分,簡歷和面試。我在整個活動中與五位學生分別進行了一對一的咨詢,當中有學士生和碩士生。今天就來與品客們分享這五位學生也不謀而合地問的同一個問題:「在簡歷上應該放什麼資料?」再深入分類他們的問題:「要否放這些、有什麼可以追加、應用什麼關鍵字、內容是否太多或不足等等」。由於現在沒有一份簡歷作列子來談論,所以就概括地把討論點定為簡歷應放什麼! 要知道簡歷中應放什麼資料,先來了解簡歷的用途和目的。我常比喻簡歷為電影預告,因為電影預告能以不同方式展示,可以平舖直敘、時間/情節交錯、只顯示某些畫面 - 如動作場面,也有提問式、猜謎式或故事式等等。我們不會質疑那個手法更好,只會問是否最能表現那部電影。而電影預告的功用不是要把整部電影的內容、情節和故事展示給觀眾,只是單純給觀眾一個概念,他們將要欣賞的是一部怎麼樣的電影。電影預告只要提供足夠吸引觀眾入場的資料便是成功了。簡歷的概念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同行業的簡歷在外觀上會有點不同,例如設計與會計。內容也沒有特定,如果你放的資料不能為你提升價值,那就是不需要的資料。要知道能否分辨資料輕重也反映出你的軟技能。以下提供兩個讓學生們感到疑惑的例子: 1. 差異化 擁有獨特內容的簡歷是能吸引眼球,問題是你提供的獨特性有沒有傳達到位。學生除了展示學業成績,還能提供運動、課外活動、實習、兼職和義務工作上的成就和經歷。而疑惑也是來自怎樣篇寫學業以外的資料。好像同學參與好幾種不同的運動項目,還以運動助教作為他的兼職。本質上是非常有價值的經驗,但只是把資料列出,沒有把資料與職場連上關係:例如作為運動員的經歷怎樣幫助他在工作上有好表現?教練的工作讓他學會了什麼?這不就失去了製造差異化的意義!差異化簡歷很好時是透過提供與伸請的工作沒有直接關係的資料,所以能否讓閱讀者體會到你想表達的價值是很重要的。 2. 個人偏愛 由於某些經歷和體驗,讓我們特別看重某些事情,但簡歷不是單純記錄我們的生路歷程,是我們與外界溝通的橋梁。所以篇寫簡歷時應該代入閱讀者的角度,他們讀這些資料時,是否能感受到我們想表達的意思?如上述的例子是在找尋運動...

上下級

繼上周因疫情而取消的Slash Expo活動後,今天PolyU的職涯活動也被改成網上進行。由於寫這篇短文時,未清楚參加人數和實際進行情況,或許下周再與品客們分享更多的內容。作為其中一位職涯教練參與到這個活動,會從履歷編寫到分享面試相關的細節和技巧來進行一對一的協助。 本週先輕鬆一下,談談好上司和好員工應該做的事。 作為上司或管理人: 1. 相信自己的眼光,既然人是你聘請的,就放手讓他們發揮專長,不要約束著員工們的可能性 2. 不要單純地落指令,盡可能與員工們分享策略的因由,讓大家也能為長遠發展出一分力,而不是見步行步,摸黑走路 3. 作為上司,理應了解到每位員工的長處和短處,不要只用人唯才,還要因才施教,培育員工成長是上司重要的工作,因為這才能使公司/團隊得到真正的提升 4. 技巧和知識可透過學習得到,但經驗只能從經歷中體驗,多與員工分享思考的方法,而不是提供處事的方法,你不會希望養成一班每事問的員工 5. 把標準定得高一點,而自己要作為榜樣,創造出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氣氛 6. 每個人也有不足,不要成為獨裁者,多與員工溝通,聽取不同意見,更重要是懂得自我反省,這才能做出合適的決定 作為下屬/員工們可留意: 1. 與上司或同事溝通時,不要單純提出問題,也要給出解決方案和想法,這才是討論的重點 2. 凡事多走一步,不只跟隨指令,還要加入個人想法,多找一些資料,多想一點隨後的行動和計劃 3. 所謂魔鬼在細節,做事要多留意微細的事情,作為前線行動者,很多細節只有你才能發現 4. 不要閉門造車,多與其他部門溝通,不只認識在工作上有聯繫的部門,多認識不同部門的同事,廣闊在公司內的資源網 5. 自我增值,對自己的投資是永無止境的,就算忙而不能抽空進修,看書,瀏覽/觀看工作或學術相關的網頁/影片,甚至給自己時間靜下來思考/反省也對個人提升有所幫助 6. 責責任等同能力,在能力範圍內可下要求參與不同項目,不要逃避承擔責任的機會 7. 了解自己,堅持自我,不受環境和他人影響,但不是倔強或自大,應該要改變和優化的還是要去做,但不要迷失自我,不要隨波逐流 8. 把目標定得高一點,眼界看得遠一點,不要被當下的環境或資源而限制想法,理想/機會也是能創造的 以上的分享只是一些行常的想法,針對不同行業或處境,還有更多可以/需要做的事情。但相信部分品客看完上述的清單也有很多抗議:「我上司不會這樣、我做...

傾斜

圖片
上周因為有點忙,所以沒有考慮到是貳貳第一文,只分享了一篇近來的所見所聞。這周想談談往事。話說本來昨天有一個叫Slash Expo的活動,之前還期待著,可惜因疫情被迫改期。這是一個讓不同的斜杠族互相認識和與一些有機會合作的機構/團隊交流並分享自身材能的一個活動。 事源在我致電查詢這活動時,跟負責人傾談了一下,她問到,你是屬於那類專業的斜杠族?於是簡單的自我介紹了一下:「有提供設計服務、商業性質的Performance Coach、運動心理教練、單板滑雪教練。」她的回答是:嗯,可以的,歡迎參加這次的活動。當刻內心深處有一點感動,不是因為得到別人的認同,是我終於踏入了斜杠族讓我非常高興。  或許有部分品客沒有讀過我早期的文章,在此可再簡單分享一下。話說在四年前,我讀了一本跟叫「斜杠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的書,當時非常感嘆,因為書中描述的人也是多才多藝,而且也很年青。反觀自己,已一把年紀,但好像除工作外也沒為自己增值。所以立定決心要跳出自己的範疇,嘗試一些新的東西。所以職員給我的簡單回覆,絕對給了我一個階段性的鼓勵。  最後提供一點資料:Slash Expo 是由香港青年協會舉辦,有興趣朋友可以先到他們的網站登記,相信之後活動會再舉行,未來也會有其他相類似的活動。

細節

文字上,大家也會選擇「優」高於「好」,但很多時卻沒有在行動上反應出這個選擇。最近因工作原因有機會接觸一些頂尖的年青運動員,他們也是多次在香港公開比賽中勝出,有部分更是有實力代表香港參加國際比賽的好手。在觀察和溝通之間,親身見證了好與優之間的鴻溝。 技巧或技術的掌握或許受天賦影響,但訓練成果往往跟態度有關。相信大部分品客應該不是專業運動員,但估計很多有參與日常運動。本人也曾非常積極和認真地參與運動和鍛練。但自問最多也只算是稱職,或有一點接近好,離優還有十萬九千里。說的不是能力或成績,是態度。你又會怎樣評價你對訓練的態度? 在工作上參與的運動團隊,九成人也是抱著非常認真,是好的態度來進行訓練。只有一成是優。我怎樣分別這好與優?就是在熱身部分!在正式訓練時,大家基本上也是盡力而為的,但熱身時就只有不足一成是全力以赴。例如伸展/拉筋動作,在熱身運動時,大家可曾每個動作也是全力以赴?能嚴肅對待,認真執行已經是相當不錯。但每一次訓練的熱身,每個動作,每吋肌肉也是用盡全力,這真的讓我上了寶貴的一課。不知是否巧合,那一成就是團隊中最出色,成績最好的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