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6月, 2021 起發佈的文章

五個解困的方法

是否覺得生活中寸步難行?覺得前面有一面牆,不知如何翻越,也看不見牆背後的情況,使你不能作出明確的決定?如對自身有要求,希望進步和提升,或許這時你會特別感到沮喪和不知所措。以下分享或許能提供一些觀點和考量角度: 1. 找到阻礙您前進的障礙 這些磚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也會出現,有些比其他更容易發現。部分障礙可能會以恐懼的形式出現: - 害怕失敗 - 害怕放棄某事 - 害怕不可控 - 害怕作出決定/判斷 克服障礙意味著你必須對自己誠實,或許你不相信,這是很難做到。部分人覺得承認自身恐懼意味著軟弱,事實上,這是變得更強大的最佳方法。當你意識到這個所謂弱點區域時,你便能將它移除。在那之後,弱點也能成為你的優點,但前題是你願意面對自己,承認自己的不足,這樣解決方案才會出現。 2. 找出你的原因 嘗試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我的目的是什麼?我的人生該何去何從?有時,當您被卡住時,由於當局者迷,或許您的思想在那一刻只會專注於卡住的地方。找出原因的一種方法是仔細檢視您的價值觀,看那些事才真正對你重要。當價值觀沒有得到滿足,人們通常會感到沮喪和失望。通過了解真正的價值觀,您才可重新集中注意力,圍繞這些價值觀來制定目標。 3. 改變與誰共度時光 模仿他人是人類的天性;父母為孩子做出好榜樣比日教夜教效果更顯著。同樣情況,如果你周邊圍繞着對個人發展和成長持消極態度的人時,這讓你有很大機會產生同情的想法和態度,所謂潛移默化。當然不是要拋棄身邊的朋友和家人,但要意識到這個情況。試著以不同角度和觀點看事情,不要受他人的消極而影響,在黑暗的事情背後也會有光明,只是你能不能把這點點燭光找出來。還可以透過把光明分享給您身邊的人,讓他們從您那得到鼓勵,並變得更加積極。 4.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當你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樣的事情,可能會感到無聊並覺得像被困住。你每天也遵循同樣的程序嗎?如果是這樣,看看你可以在哪裡做出改變: - 步行而不坐車 - 與不同的團隊/人共進午餐 - 減少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 - 看書而不看電視 看看日常生活,那些事情對個人發展沒有貢獻;當你有了這個清單後,用你可以做的事情來代替這些項目。通過改變做事情的取向和方法,有助您激發新的想法。 5. 停止說話並採取行動  談論生活中你想要和需要做的所有事情很容易,但這不會讓你達到目標;你必須採取行動。你必須開始在你的生活中實現你想要的改變。...

分數還是材能

以下是在回家路上聽到的一段對話: 太太A:早幾日呀仔拿他的測驗卷比我睇,50分,話合格喎,我地果時60分先係合格呢! 太太B:唔係,小學50分,中學先係60分麻 太太A:都唔記得了,唉!衰仔成日唔合格,拿50分都覺得無問題 太太B:係呀,依家小朋友合格就算呀…… 由於對話是在電梯中聽到,所以內容比較簡短,但可以想像得到那位拿50分的小朋友沒有得到他/她期望的待遇。  如果以考試肥老來說,憑着豐富的經驗,自問稱得上是專家,所以很了解合格與不合格之間的鴻溝之寬闊。雖然同是一分之差,49分到50分或99分到100分的份量比74分到75分之間有著天與地的距離。但這不是重點,想說的是那位小朋友雖然只是拿了50分,剛剛合格的分數,但這是一個在沒有溫習的情況下拿不到的分數。單由分數作評論,你絕對可以說他/她不是高材生,但不能說他/她沒有付出努力。對話中大概可以想像到小朋友的媽媽非常不滿50分這個分數,但對小朋友而言,如果這是偶爾得來的合格,雖未至於想得到稱讚,但會期望不被怪責。  對大部分家長而言是無法接受50分的,但這是他們的角度,不是小朋友的角度。如公司說你表現欠佳,這是公司的角度,不是你的角度。你會因公司的這個評語而改善和提升?如果會,是什麼原因?如果不會,是什麼原因?  如跟上述對話的太太有同感,不解為何小朋友會對緊緊合格的成績而滿意,可嘗試在他們的角度思考,或許能給你一點啟發。如果你要求的不是分數,而是小朋友能成材,或許可與我們聯絡,這是有方法的,可針對不同情況給大家提供協助。

行動の推動力

動機是行動的根源,雖然動機不是全部,但行動基本上是由動機來推動。了解行動背後的動機有助做事時事半功倍。 以這個社交平台作為例子。由開始至今已差不多一年,發表也超過四十篇,但關注度和瀏覽人數並沒按比例增長。如果維持這個社交平台的動機是為了增加粉絲人數、增加客源、提升知名度等等。或許這是失敗的,照理早便應該結束或作出 策略性的 改變行動。雖然表面上成績是如此的爛,由於動機單純是推廣教練咨詢服務和作個人學習,所以此刻覺得還是有其運作的價值。每星期的分享給予機會把所學到的東西再思考一次,助加深記憶和多角度思考。由於資源有限,現階段或許持續發表就是最佳的推廣,期待人們有天會與文章遇上。在沒看到實質成績的情況下持續進行,就是因為對行動背後動機的了解。  如果上面的例子未能讓大家了解動機的威力,下面再給一個較好理解的例子。有朋友每次拿起文字書閱讀時都會在看不到兩頁便有睡意?我也是其中一份子!如果現在有人說,每看完一頁獎你一千元,這能否帶出多看幾頁書的動力? 此刻的行動背後有什麼動機?如調整動機後會產生什麼不同的行動?

遇上可能性

不可能、做不到,對上一次說這樣的話是什麼時候?只有相信,可能性才會出現。  記得小時候看奧運,劉易斯 (Carl Lewis) 跑100米破10秒,雖然在歷史中他不是第一個破10秒的人。最近讀了一篇文章,說的是1500米賽跑記錄的故事。自1896年第一屆奧運已有1500米賽跑,但直至1954年在英國牛津舉辦的一個比賽中才被 Roger Bannister,一位非全職運動員,當時是位實習醫生,破了半世紀未被打破的4分鐘記錄,成績是3分59.4秒。本來賽跑破記錄是常有的事,但 Roger 這驚人的記錄只維持了46天,便被一位專業運動員打破,其後被不同運動員陸續創出更快記錄。此故事談的不單是打破賽跑記錄,是之後的解讀。一個超過半世紀沒有被打破的記錄,轉眼之間便一次又一次被打破。原因是出於思維的突破。在 Roger 第一次破4分鐘之前,人們基本上在腦內被4分鐘這遙不可及的時間所限制著,但記錄被突破,人們看見可能性。記錄只保持了46天之短,導出本來有能力破4分鐘,但因思維的限制而響表現,這也是很快又有新的記錄出現的原因。  如果你感到工作或生活被限制著,或許你只是未看見前面的可能性。可能性是一直存在的,只是被思想局限了能看到的這些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