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為對 • 錯定分界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小小道理。除了明知故犯外,其實大家每天也在做著很多在他人眼中的錯事和錯誤決定,這便是引起相互不滿的導火線。但重點是,當事人並不一定知情!我們對事情的理解和觀點也是基於個人經驗和知識來進行解讀,就算是在同一屋簷下成長的兄弟姊妹也有不同性格和喜惡,更不用說是在不同家庭長大的人。不和通常是由對他人的不滿而來,而這不滿單純是由個人認知得來。雖然大家也能明白「若要人似我,除非兩個我」這個道理,但在現實中卻沒有把這道理活用出來。你曾因對他人不滿而讓你與同事,朋友或家人鬧不和嗎?因什麼事呢?讓你回到那時,你是否也會作出同樣的反應? 

在此分享兩個概念,或許在下次遇上相似情況時可作為自我提醒。行為和決定也是基於當下最好的選擇 - 不一定是正確,也不真的是最好,但此時此刻就是最好。如果他人的行動讓你不滿,假設是說了個謊言,試著了解背後的故事,因不是所有謊言也是出於欺騙,也有些是美麗的。行動背後也是正面的 - 雖然對於接收者而言不能認同,在當事人角度卻有正面動基,但不一定是正確或合法的事情。用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來說明,一個四圍打家劫舍的匪徒,對一般人來說這絕對是錯誤的行為,但其實這匪徒是為了搵錢來醫治孩子的疾病,對這你會有什麼感覺?再強調,對當事人的正面行為不一定是正確做法,但把事情完整地了解後通常會讓我們多了不同的看法和反應。 

嘗試不要讓情緒來帶動你的行為,盡可能由心出發,做問心無愧的事,多用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或許你能發現更多可能性。如果你與同事、朋友或家人的關係未如你所想,或許教練咨詢可以為你提供新觀點和改進方法。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提升一對一會談成效的實用建議

送愛的選擇:給你摯愛一份特別的聖誕禮物

Conflict is inevitable, but combat is op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