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2月, 2021 起發佈的文章

瀟灑哥

這麼容易你便能作出決定,我就沒有你瀟灑了。以上是與朋友對話中所得到的回覆,不知為何他會覺得作決定的我是瀟灑,還覺得造決定對我來說是輕鬆事。其實這是非常吃力的事情,只是我在未需要造決定前,已把這些困難的事情完成,所以到面對問題時便可輕鬆回應。今天便和大家分享一下那些困難事。 任何決定最少也有兩面,正面與反面,做或者不做,要和不要等等……所以基本上每個決定也是有得也有失,除非那決定是有明顯錯或對,可能會比較易作選擇。但由誰來決定是對或錯,是大多數人、是你所接受的教育、是你認識的人,是誰來作決定呢?是你!最後還是需要你來作決定。極端如殺人,也有人因為某個原因而選擇殺人,雖然這明顯不是正確的事情,但她/他基於個人衡量而作出了行動。回到今天的題目,完成什麼困難事讓你可輕鬆作決定?自我了解!每個人也有其個人考量,誰也想不用為錢而煩惱,但不是每個人也是金錢奴隸。很多也會選擇享受人生多於為錢而奔波。或許有朋友說,為生活而沒有選擇,誰不想輕鬆揾錢而且可以享受人生。絕對同意,因為本人也是需要為錢而煩惱的一群,但人生沒有絕對的路,每個人也有選擇,雖然有些人會比其他人有更多選擇空間。當你有足夠了解自己,能夠認知到什麼才是對你最重要,對個人意願排列出比重,這樣你才有機會找到能讓你快樂的前路。 你需要一份工作生活和養家,但是否只有你現在的工作才可以滿足你的需求?如果小20%人工,但給予你其他能讓你快樂的東西,例如空餘時間,這是否一個選擇?在你認知到時間對於你來說比金錢重要,這才有機會出現不同的方向。反過來說,在了解此刻你最看重的東西是金錢後,一些沒想到的出路也會出現,例如副業、轉工考量等等。很多時,我們不論多努力也不會全情投入的,因為人的潛意識對所有事也會有保留。例如你面前有你最喜歡的食物,但你不會只吃那種食物,也會吃一些旁邊的東西,但當你意識到要全情投入時便會不同。好像當你決定要減肥時,你只會選擇特定食物,而不吃其他的東西。所以在你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釐清什麼才是你所看重前,你沒有真正的全情投入到能讓你快樂的事情。 如果你對於造決定感到困擾,對前路不確定,或生活很枯燥想尋求改變,可聯絡我們了解一下教練咨詢,或許可給你提供一點幫助。期待與你詳談,也歡迎留言討論。

認識自己

圖片
今天引用古希臘哲學家 - Aristotle (亞里斯多德): Knowing yourself is the beginning of all wisdom. (「認識自己」是所有智慧的源頭。)不知大家對自己有什麼了解/認識?我還在摸索當中,而在這個自我了解過程中,確實對解決問題和尋求方向有很大的幫助。今天借用一位客戶的故事來和大家探討自我認識。 早前有朋友希望透過教練咨詢來提升其動力,起源是因為她感覺自己改變了原有的習慣是一種偷懶,不積極的表現。確實,如果只用活動性質作比較,新的活動比原先的會較輕鬆,但這是否就是失去動力的表現?大家有沒有想過是什麼改變你的行動?當中必然是有引發點或一個因果效應。例如一個人突然積極做運動,他/她可能是為健康、外表或競賽等原因,不會是沒有原因便開始的。又或許他/她選擇去學一樣新知識或技能,在千萬種東西中選擇這個,真的是除便點選?當中是否經過不同衡量才得出的結果?回到我的客戶,從結論說起,她的新活動並不是失去動力的表現,單純是因為生活習慣上出現改變而作出的調整。由於這個活動的改變有很大的落差,所以她才特別留意到這個改變。在她把目光放到整體上,這個單一的轉變只是配合整體的變化。當她了解到轉變的由來和她選擇這方向的原因,使她能在沒疑惑的情況下繼續前進。在我們的交談過程中,她的得益主要是確認她所選的方向是否合適,並消取轉變帶來的疑慮和困惑。

單向對雙向

早前朋友問了個問題:為什麼改變思維會有助解決問題?他的疑惑是解決一個不懂的問題通常是靠提升知識和經驗,單靠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 材料不變,如何煮出不一樣的菜色?覺得這討論點很有趣,所以來和大家分享。  在材料不變的情況下,雖然不能把豬煮成魚,但好像齋菜就是運用不同的素材煮出如肉類的味道和口感。放在解決問題的討論,雖然知識和經驗沒有改變,但加深問題的了解度會有助解決問題。這就是單向思維和多角度思考的分別。日常生活中,人們多以單向思維行動,每天經歷著不同大小的問題,需要在有限時間內給出回覆,所以人們很習慣透過經驗和知識來解決問題,所謂憑直覺做事。但這種處事方法只是表面思考,只能應付簡單問題,當把這思維用到解決較複雜的問題,往往會導致作出不合適的決定。雖然了解到多角度思考的重要,但卻常常停留在單向思維處事,因為多角度思考不會自然發生的,是需要自主行動。更重要是很多人會在不自覺地阻礙自己進行多角度思考。單向思考是不用力氣的,就是我們正常的思維,特別是對經驗豐富和博學的人,他們已養成了思考模式,這自信心驅使著直覺行動。要能得心應手地運用多角度思考可透過多練習,使自己習慣在作任何回應和決定時,也會先想一想再行動。   多角度思考的核心是需要有多於一個選項,最開始可混合逆向思維,再慢慢加入不同的角度來幫助你找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案。例如今天晚飯食什麼?單向思維就是這刻最想吃什麼就是什麼,但這是否最合適的答案?雖然用日常生活作例子或許有朋友會說這時簡單複雜化,但如果你能把這問題換成正使你煩惱的事情,或許能給你一點啟發。回到食飯的問題,在此嘗試廣闊視野,看會否找到比單純想吃更好的選擇 - 為什麼會想吃心想的那種食物?是有什麼特別原因嗎?是否要考慮一起吃飯的朋友也會想吃這東西?雖然想吃但去那食,有沒有金錢壓力,還有更好或其他選擇?是什麼特別日子要考慮去那食飯?還是回家隨便簡單吃點什麼?...  以上的問題,反反覆覆可以沒完沒了的。在真正面向問題時,重點是在因和果,加深了解每個因,再為因想出不同的果。在作決定時,選最佳的果再找尋由因走到果的方法,而不是基於方法來決定可選擇的果。如對多角度思考有興趣或正被問題困擾的朋友,歡迎在此留言討論,或聯絡我們查詢。 新年快樂!! 祝大家身體健康,心想事成,早日達成你的目標!!

千年的智慧

圖片
由於寫名人語錄這個題材使我有機會閱讀很多出現在不同年代的至理名言,今天分享哲學家Socrates(蘇格拉底)的話語: I can not teach anybody anything. I can only make them think. (我無法教任何人任何事情,我只能驅使他們思考。) 此話有給你一點熟識的感覺嗎?帶來了什麼感想?  此話給我頗大的啟發,因它與教練咨詢的核心價值基本上是相同。在學習教練的過程中經歷了不相信、疑惑到認同的思考流程,所以發現了這句名言也想和大家分享。對於大部人來說或許很難了解為什麼在沒有得到新知識/資料的情況下可以得到提升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小我們便被灌輸不懂就要問的學習態度,這也是正確的,而且要做得到也不容易。認同此學習態度是因為我們學的是有對與錯的知識與學問,對於沒正確答案的問題要如何尋求答案?例如藝術,在藝術中是否有正確的答案?是否畫家能畫出如實物般精緻便能成名,如畫出來的東西沒人看得懂便不能成功?從歷史中我們可以把以上兩個假設也否定,那是什麼影響一位藝術家能否成名?概括而論是那位藝術家能否打動他人,可以認同此說法嗎?借此作為結論,當在找尋沒絕對答案的問題時,能給出最適合的答案的人便是當事人。絕對相信名藝術家的作品不會是經由複製他人的作品或概念而成。那為什麼在面對人生的問題時我們會想複製他人的行為而不是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是覺得人生問題有絕對答案,還是覺得世上有另一個跟你有相同經歷和個性的人解決了相同樣的問題,所以他能給你提供答案?  透過讓你用不同角度來看事物,增加思考過程中出現的可能性,在眾多的可能性中找出最適合的方法,這就是教練為什麼不是教學的過程。因為面對一個沒絕對答案的問題時,最合適的答案便是當事人選擇的答案,而非他人給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