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3月, 2022 起發佈的文章

Desire is where we seek to go beyond ourselves into a new realm - Peter

連續兩個星期以反面角度出發,談走出舒適圈需應付的對手「質疑和否定」,這周短文來分享我們其中一位盟友「慾望」。簡單來說,在想像得到的情況下,只要你足夠想要,那想要的東西都能在某種形式下得到。 最多人有共鳴的例子又再出現 - 發達;今次再具體一點 - 億萬富翁。能達到千萬身家已經不易,要過億就更加困難。這樣我是否要否定上面所講一定能得到的說法?相信很多人還記得在80年代,香港有位富豪曾因兒子被傷害而給予對方十億。不是提倡犯法的事情,但這就是足夠想要而做出的事情。例子有點極端,我們把視點轉回現實,談談較常見的例子!  慾望可說是質疑的剋星,質疑源於想太多,而慾望使我們不去想。一般情況下,男性不會貿貿然向陌生女性示意喜歡的態度,因為當中可以很複雜。但每位男士大概也曾向不認識或剛認識的女士表達喜歡的態度。相信當刻那位男士也有對自己作出過質疑的想法,但電光火石間,他知道良機不可失,所以在那零點幾秒內已作出了行動。  今天好像不斷離題,但細心思考,以上兩個例子其實是想帶出一點,慾望是引發我們行動的催化劑。大部分人應該也不會為一個不想得到的結果而努力,但為求目標有些人甚至會不擇手段。但慾望並不常出現,因為一般情況我們只會遊走在「想要的空間」並沒提升到慾望層面,原因大概有兩個:  1. 質疑的威力大於慾望  做銷售的當然是想把產品或服務賣出去,而慾望的強弱就影響著他/她的表現。就像在解答數學題的同時要念詩,不是每個人也能做到,做到也會影響其表現。所以那些會在與客戶交談的同時去質疑自己的銷售通常表現也較差。銷售的進步,特別是初期,通常也是出現在品嘗過小成功後,這份成功感能把他/她的質疑打倒,同時呼醒心中渴求再度成功的慾望。 2. 你想要的不是你需要  如果現在要你馬上許十個願望,肯定都是你曾幻想過或期望過,但當中有多少是你真心需要?大部分男士或許也曾想過要擁有一部紅色的那跑車,但有多少成功男士在有能力後真的會買一部?父母的聲音、朋友的分享、廣告的熏陶和個人的經歷,造就出各色各樣想要的思維。在不能分別出想要和需要,動力相對也會減少。最佳當然是想要又需要,這時慾望便自然會出現。 舒適圈本質是變與不變。嘗試不要考慮想不想做,諗的是須不須要做。如果這個行動對事情是有幫助,就不要花時間去想要不要做,可直接跳到要怎樣做。例如下個月有個培訓課程,有朋友...

批判

上周提到改變所需面對的質疑,分享能否給品客們帶來一些新想法?這次我們再深入一點,來探索改變所帶來的另一位朋友 - 否定。 有多少品客認為他們會中彩票?我曾經有過這想法,但又慢慢明白到,其實自己是沒有中獎運的。而這就是自我否定的一種。在沒憑據下所作的決定和想法。除非我是一名掌相學家,否則我怎能裁定自己沒中獎命?確實是可追溯以往記錄,但沒曾中獎就代表永不會中獎?那些已中獎的人就沒有買過沒中的彩票? 我不是鼓吹大家買彩票,上面只是一個例子,說明我們怎樣作出非理性的否定。質疑和否定雖然互相影響,卻需要分開處理。質疑多出現在能力上,我是否能做到?我憑什麼可做到?而否定是個人的,更多是心理作用,是什麼使我值得擁有這個結果?與能力沒有直接關係。正如我們有能力,也有買彩票所需的知識,但部分人並沒有覺得自己值得或可以得到中獎的結果。 在改變的路上遇到否定,請直視他們,認真思考,否認沒理據的否定。例如一位戒煙人士,他/她或許會因為是長期吸煙者而否定自己能戒煙成功。或曾多次嘗試減肥而失敗的人,他們會覺得自己是沒辦法變得苗條的。但理據何在?眼見戒煙人士都是長期吸煙者,沒見多少吸煙數年的去戒煙,這不是顛倒了上面的理論?而多次減肥失敗的朋友,在減肥過程中真的沒有出現減到的一刻?在大家的心目中,減肥失敗是在於沒有達到預設的目標,並不是不能做到減肥。結論只代表大家沒有持續去重複已得到的成功,直至達到預設的目標。 自我否定,是我們改變路上最大的敵人,但他們一點也不可怕。懂得合適的應對,他們是眾多強敵中,相對易應付。如果有需要和否定打交道,可聯絡我們一起結盟對付他們吧!

圈外的風景

之前曾分享一些有關走出舒適圈的短文,例如怎樣推動自己和作此舉動的利害關係。曾以為每個人也多多少少有走出舒適圈的經驗,但我錯了,確實有人沒有經歷過,因為大家對舒適圈或許也有不同的定義。今天就來談談圈外的環境! 首先怎樣定義圈內和圈外?我會認為是改變與否的舉動。例如:朋友決定進行瘦身計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加入了運動的日程,或許還在飲食上進行了調整。這個新的生活模式就是他此刻的圈外生活,同時也會變成將來的圈內生活,如果他能有足夠的堅持。 所以圈外到底有什麼?當你踏出到圈外,第一個來迎接你的便是「質疑」。由改變而產生的不安感會使你開始自我質疑,這也是一個必須或必經的階段。因為圈內的生活是舒適的,也不是錯的,只是由於你想得到更好、更理想和更優質,所以你才會走到圈外。因為同樣的行動或模式,只會給你同樣的結果!確實你並沒有持續增磅,但同樣的生活也不能讓你減磅。 質疑的第二個由來是與他人的比較。就好像在工作上,你的前輩和上司一定比你厲害。就算你已經身經百戰,但在同一個專業/行業中也肯定有經驗比你豐富的人。如果你一開始便和這些人作比較,挫敗感便會從你的質疑中成長。 對抗質疑的方法可透過與同行成功者初出度時的情況作比較。所謂木門對木門,竹門對竹門。要比較的是情況,而不是人或結果。吸收他人的處事手法和經歷,從中學習和優化,讓自己能得出更有效的行動和結果。 其實很多時當我們回望過去,才知今天的進步。昨日覺得已是很好的行動和結果,今天走在昨天的圈外,才發現到原來風景可以這麼美。但再美的景色也會有看慣了的時候,到時又可以再踏上另一次旅程,尋找更美的景色。  如果你已看厭了當下的景象,或許我們能作為嚮導,與你一起找尋一處更美的地方。只要你願意,必定能找到一個屬於你的世外桃源。

與夢想對話

早前在短文中輕輕帶過吸引力法則,有朋友建議我可多分享一些,所以就來談談吧!確實這是常聽到人講,但實際要怎樣做又真的不常提的事情。雖然吸引力法則要解釋是有點虛無,但實際又可以有步驟跟著做的。以下分享只是其中一種方法,因在各大書籍中也有提及過很多方法。邊個才有效?那就要請品客們一起討論了!我只能分享在個人經驗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吸引力法則的原理是持續發出想得到某東西的氣息,然後一種神秘力量會透過不同途徑給你實現,而這是我認識的做法:  1. 不變的期望  請把期望寫下來,放在你會看到或能持續提醒自己的地方。好像美國電影笑匠占基利(Jim Carrey),在他還未成名時,他用餐紙給自己寫了張百萬支票,然後放在錢包,用以提醒自己要努力把這對現。 2. 沿途的風光  很多人也夢想有天成為大富翁,然後呢?不要因為你想買樓買車但又唔夠錢,所以就定個要發達的目標。要仔細描繪你想要得到的生活,因為有樓有車也有很多種,要什麼樓,要什麼車?越詳細越好,想像你理想生活的影像,有畫面也不足夠,最好還有聲音、味道和感覺。然後日復日的讓自己回想這些景象和感覺。 3. 外來的動力  不知道你期望著什麼,可能對某些人是妙想天開,但只要對你有意義就足夠。不要怕他人的眼光或嘲諷,請不斷重複的和你身邊的人分享你所期望的東西或事情。如果連你身邊的人也不知道,那有機會傳達到整個宇宙都知道,然後幫你實現! 如果你真的有目標、願景、理想或期望,不妨嘗試一下吸引力法則的方法。今天篇幅有點長,將來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我的經歷。如大家對上面的步驟有疑問或雖更詳細說明,可聯絡我們作更深層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