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8月, 2021 起發佈的文章

問與答

本篇短文是基於一個問題,或許 - 你問我答 - 能成為常規題目。因為透過解答大家的問題,比思考得出的題目會更有意思。今天的問題是:「如Coaching像我描述得這麼有意思,為什麼還沒有成為大眾化的職業或服務?」 30多年前已有人利用電腦工作,蘋果電腦在1984年推出市場。但問一些現時約60歲的前輩們,他們大概會說,電腦的真正普及大約是在90年代後期至二千年初吧!所以由開始至普及大概有十多二十年時間。如果在90年代初有朋友問:「如果電腦這麼好,為什麼還未有普及到每家每户也有?」你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雖然Coaching的理論和概念早在70年代或更早已存在,因為當中牽涉到一些概念是受到心理學影響的。但從國際教練聯合會在95年成立作為一個開端,到現時大約有26年歷史。其實很早以前,Coaching 在一些高階主管之間已經非常普及。例如在微軟、蘋果、谷歌等公司,他們的高層在很多文獻和訪問之中也有提及教練服務,Bill Gates和Steve Jobs也在資料之中。 相比電腦的發展史,Coaching可能慢了一點,但確實已在普及化。最基本在26年後的今天,你不是在閱讀一篇與Coaching相關的文章嗎?一個專業的普及與否並不是有多少人知道或使用,是你有沒有參與在其中。當大家在討論網絡電視/電影多蓬勃,但你還只在看免費電視廣播,你又怎會感覺到新時代已經來臨了!

責難

「我錯了!」這樣的說話你曾對自己說過嗎?不自覺地,這句話已成為了口頭禪,常常在心裏說著。雖然行動上還未能好好執行,但卻非常明白,對自己好像有點太寬鬆了。每次覺得已經很努力,相比他人或撫心自問,其實還差得遠呢! 各品客有沒有發覺,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對他人比對自己苛刻的呢?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我們相對了解自身的處境和狀態。例如昨晚失眠了,今天表現有點失常,可以諒解。如他人犯了無心之失,雖不一定會出言怪責,但心裏會有一點不滿意。為什麼?因為我們不了解對方的情況!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團隊能作出更佳的表現。雖然相互的關係和支持不是造就出色團隊的全部,但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重點是怎樣能夠做到了解他人呢?明白大家是不同的道理!好像很理所當然,但在處理事情時,因他人持不同觀點而出現口角的情況卻常發生。當然你是出於好意地想把你覺得正確的東西傳達給他,是為了他好才說的,是嗎? 有一對稱兄道弟的好朋友,今天是其中一位的生日,作為他的兄弟當然要為他慶祝。於是在自己最喜歡的餐廳設宴為他過生日。他雀躍地為生日的兄弟介紹這裡的烹調如何出色,食材怎樣新鮮。但這是一間麻辣火鍋店,而生日果位是不吃辣的,所以食物再美味,再新鮮,對他有什麼意義? 人天性是傾向去解決問題的,但這是他人的問題,要解決不是應站在他人的角度出發嗎?為何當事人的方案不及你的好?試著轉換位置再想想!

感想

入正題前先分享一下奧運後感。由於香港今年成績彪炳,在周邊聽到有些人說這是奇蹟般的結果,這話使我也想分享自己的想法。其實在拿到第一面獎牌時,我已有一個想法:「香港運動員真的很勤力」。個人覺得今年成績這麼突出,全是因為香港運動員在延後的這一年中沒有放慢腳步。相反有些運動員可能受疫情影響,或自己放慢了練習,所以才會給他人追過。這樣說不是要抹煞運動員的努力或能力,是從正面睇,這就是不放棄,堅持所得的成果!! 不要忘記東京殘奧在8月24日開始,估計電視台不會轉播,但我們也可經社交網絡為他們打氣!!  講完奧運,入正題!由於有品客對上周的內容「當你明白每一步的契機,了解成敗後的結果,看清心中的目標,明白在追求的是什麼。這樣就算碰壁也還不是放棄的時候。」有疑惑,所以本周短文作為保充,把事情說得更清晰。 還記得上周提及本人也在面對不同的難題,但並未能好好解決,所以心情也有點失落!上面的話語也是反映出自身對問題的態度。換一個說法來解釋。在面對困局時,不論結果如何,只要不是得到心目中期待的結果,大部人也會顯得失望。但結果不是全部,正如上周提及的願望成真也不代表是好結果。其實認真面對過程和結果才能真的衡量出結果的好壞。 假設你很努力讀書,目標是考試得到90分,但結果只有70分,對於經歷了努力和付出,單看結果當然會感到失望。不過,真正的衡量標準應該是你由多少分開始努力,和真的付出了多小努力,到現在付出後得到多少分數。如果經過努力,由30分至現在的70分,這不是很好的結果嗎?的確90分是目標,但從那作為起點,事實上又是否付出了能到90分的努力?願意努力是很好,有沒有用對方法也不能忽略,將來有機會再談!  還有另一個很影響人們面對結果的元素 - 比較。最終你拿到90分,本來應該是開心到不得了的,但老師突然說,全班其他同學也是100分,只有你是90分。你覺得你會否由開心變成失落?如果會,是什麼讓你變得失落?不是已經達成心中的目標了嗎? 說了這麼多,也是希望大家能正視行動後的結果。每個行動也必定會有相對應的結果,行動前必須想出想要的結果。得到結果後不要只看結果,還要審視整個過程,這樣或許你會看到不一樣的結果!

許願

最近看了一部韓國電視劇,雖然不是很精彩,但劇中的許願主題帶來寫今天這篇短文的靈感。 各位品客曾幾何時有許過願嗎?例如生日願望,投幣許願,或遇上難題時許的願等等。近年也很常聽到:如果無疫情或疫情快點過去就可以去旅行啦,這樣的期盼。是的,大家也期待著再去旅行,但如果疫情沒有發生,過去兩年你也有去旅行,今天你會有什麼不同嗎?又或者明天你便可以去旅行了,去完之後又會出現什麼改變?當然不是每個行動也有原因或目的,簡單一句我喜歡也已經很足夠。 為了作為討論的主題,想法就苛刻一點吧!好像劇中的劇情,每個故事的主人翁也是基於面前的事情而作出許願,雖然願望成真,換來的往往是未如理想的結果,這是因為大多數人也沒有考慮自己真正的想法或願望背後的原因。  舉例說,大部分人也曾想過發達或中獎的願望。但成真後又如何?很多中了彩券後反而欠下一身債的故事常常發生,其實這些人在未中彩券前生活還是不錯的。所以是彩金害了他們嗎?還是什麼出了問題?  個人最近也不斷遇上不同的難關,沒有一道能解決,心情是非常低落的,特別是經過努力還沒能解決的問題。但當你明白每一步的契機,了解成敗後的結果,看清心中的目標,明白在追求的是什麼。這樣就算碰壁也還不是放棄的時候。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條路通不過,便發掘另一條路吧!讓追求目標變得困難是因為過程的限制,通常不是目標本身。此感想是以困局中當事人的身分和大家分享的!  作為一位失落者,跟大家分享一個讓人從失落變得快樂點的方法。停止再問一個失落的人,「有咩事呀」、「沒事麻」、「有什麼幫到你呀」等這些帶關心性的說話。相反,嘗著問對方,「近來有什麼好事發生嗎」、「有什麼值得開心的事」。這或許他或她會給你意想不到的反應!各位品客應該能理解當中的含意,如果是初次來的朋友,歡迎瀏覽其他網誌或留言作更深入的討論。  最後也來許個願,希望今天的短文能給大家帶來一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