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4月, 2021 起發佈的文章

完夢感言

曾經只有高薪厚職的高階管理層會使用教練服務,例如Steve Jobs, Bill Gates, Eric Schmidth等等。但時代已經改變。世界正以更快的速度運轉,工作和晉升的競爭比以往更激烈,很多人已不再只專注於一種專業,也較少停留在同一間公司工作十年以上,更多還是斜槓族。跟上時代的步伐,就必須減低疑惑、提前移除前路的障礙、擁有清晰的路線圖和明確的行動計劃。  不幸的是,內在的恐懼,無形的障礙和內心的聲音,使人失去自信心,不敢追求他們想要的東西。這意味著他們雖然擁有極好的主意和超群的技術,卻只停留在幻想中讓歲月慢慢流逝。本來能晉升的機會給他人拿走,因低估自己的價值使未能拿到應得的報酬。就是這種種的心理壓力、單向的思維讓人們不能達成追求中的目標,再努力也得不到想要的回報,而這正是教練可幫忙的地方。  對個人而言,如果沒有得到教練的幫助,也沒有現在敢於在不同領域嘗試的自己。由於教練咨詢,讓我可勇於嘗試追逐滑雪教練的目標,因為年齡、生活環境和個人因素,很多問題使我感到猶豫和顧慮。現在回望,那些只是心魔,是我自行假設的問題,教練助我把疑慮消除,讓我能踏出第一步。行動是連繫的,一個的成功會帶動你再向下一個目標挑戰的動力和信心。如果當初沒有得到教練幫忙消除我心裡的種種恐懼和雜念,這些只會是藏在心底的夢想。 如對了解為什麼每個人也需要教練有興趣,可按連結到 Life-tasting 閱讀全文。

人生嚮導

Coach/教練 - 這個稱呼常常使人產生誤解,因為“教練”對大部分人來說是與運動掛鉤,所以每當與他人分享教練咨詢時常常聽到以下的回應:你是那種運動的教練?你教的是什麼科目?你教什麼的?你是什麼顧問?等等。由於在香港這項服務還末太普及,所以希望透過不同分享,讓大家能多認識這個正急速成長的服務。或許你會說,不普及就證明不是生活必須服務,不了解也沒有損失吧!我不反對有部分人有這個想法,正如補習老師、造型師、愛情配對師等等,也不是每個人也會用,但選擇使用這些服務的人也是基於不滿足於現狀或希望尋求改變或提升。而我所提供的教練咨詢服務也是一樣,是為一些對職場上有追求的人而設。透過教練服務能更了解自己,作出更好的決定,發現自身的盲點,找到通向其理想職場的方法和路線。 教練咨詢服務的另一個統稱是“人生教練”,或許這更被大眾所認識。現實是絕大部份教練也不是單純注重談人生,更多是針對職場、管理、思維、關係等範疇為主要咨詢內容。就個人而言,更喜歡稱教練咨詢為“人生嚮導”,因為咨詢過程中教練是不作教學的,教練是陪伴著受訓者走過人生中不同的階段。好像旅遊嚮導,沿途給人們介紹和講解,好讓大家不會錯過任何景色。 說了這麼多,教練咨詢這個服務是提供什麼?這並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因為根據受訓者提出的問題,結果可以是無限可能性。以下用兩句話作為例子分別導出受訓前和受訓後的改變。背景是有一位正在戒煙的朋友,他需要常常面對不同的客戶,期間客戶向他遞煙。受訓前他的回答「不需要了,我在戒煙」,受訓後他的回應「謝謝,我不吸煙的」。大家可否看出兩者有什麼分別?兩者給了你什麼不同的感覺?作為遞煙者的角度,分別聽到這兩種回覆,你會有什麼反應?最後,你認為教練咨詢有幫助這位朋友提升成功戒煙的機會嗎?為什麼? 概括地回覆什麼是教練咨詢?這幫助你用不同角度和不同視點來看事物,配合不同情況透過逆向思維、自我批判、橫向思考等技巧來增加選擇的可能性和作出更適合你的決定,更重要是讓你對目標時刻保持熱情,使你更有推動力和持續力去實踐自己所定下的種種行動。

難為對 • 錯定分界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小小道理。除了明知故犯外,其實大家每天也在做著很多在他人眼中的錯事和錯誤決定,這便是引起相互不滿的導火線。但重點是,當事人並不一定知情!我們對事情的理解和觀點也是基於個人經驗和知識來進行解讀,就算是在同一屋簷下成長的兄弟姊妹也有不同性格和喜惡,更不用說是在不同家庭長大的人。不和通常是由對他人的不滿而來,而這不滿單純是由個人認知得來。雖然大家也能明白「若要人似我,除非兩個我」這個道理,但在現實中卻沒有把這道理活用出來。你曾因對他人不滿而讓你與同事,朋友或家人鬧不和嗎?因什麼事呢?讓你回到那時,你是否也會作出同樣的反應?  在此分享兩個概念,或許在下次遇上相似情況時可作為自我提醒。行為和決定也是基於當下最好的選擇 - 不一定是正確,也不真的是最好,但此時此刻就是最好。如果他人的行動讓你不滿,假設是說了個謊言,試著了解背後的故事,因不是所有謊言也是出於欺騙,也有些是美麗的。行動背後也是正面的 - 雖然對於接收者而言不能認同,在當事人角度卻有正面動基,但不一定是正確或合法的事情。用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來說明,一個四圍打家劫舍的匪徒,對一般人來說這絕對是錯誤的行為,但其實這匪徒是為了搵錢來醫治孩子的疾病,對這你會有什麼感覺?再強調,對當事人的正面行為不一定是正確做法,但把事情完整地了解後通常會讓我們多了不同的看法和反應。  嘗試不要讓情緒來帶動你的行為,盡可能由心出發,做問心無愧的事,多用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或許你能發現更多可能性。如果你與同事、朋友或家人的關係未如你所想,或許教練咨詢可以為你提供新觀點和改進方法。

一步大不同

剛剛完了一連五天的復活節假期,大家有去那兒玩樂一番嗎?由於不能出國,所以利用了這個假期去進修,上了一個密集的短期課程,之後有機會再慢慢和大家分享。今天先談最近跟前輩們討論時的一些內容,他們分享了一個早在1979年哈佛大學的研究報告,調查中提到在所有的畢業生中,84%成為了社會的精英,另有13%在畢業前已定好畢業後的目標,這些人年收入是精英的2倍,還有3%的畢業生不單定了目標,還為目標制定了計劃,他們的年收入是精英的10倍。好像《多走一步》一書中所說:「沒有目的地的帆船,連風也幫不到忙」。雖然看似簡單,但就是這小小的差異造就出不同的結果。此刻你有什麼目標?有為這目標制定什麼的計劃嗎?單純思考還不足夠,把你的想法記錄下來,不斷的修改及用作自我提醒。要知道,腦有就有,腦無就沒有,這也是吸引力法則常提到的事情。

教練行業的真相

圖片
今天由一個比較嚴肅的標題開始。事源最近在CNBC看了一段以探究形式拍攝有關教練行業的短片,作為行業中的一分子,希望在此分享來讓更多人認識教練行業。影片中以中立角度分享什麼是教練咨詢服務,有興趣了解的朋友可瀏覽一下。或許你沒有想過要使用教練服務,但在多認識這個行業後,說不定會有興趣成為一位教練。 資料來源: https://cnb.cx/31nKK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