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1月, 2023 起發佈的文章

Learn to play under pressure. In fact, if there's no pressure, then you are not in the perfect zone

先和品客們拜個年,祝大家兔年大吉,心想事成!上周提到我的寫作阻礙,還提到要放棄這麼嚴重,自己寫完都有一刻不知所措。所以今周短文是要把思維帶回正軌,讓我能最少達到365個貼文數。這其實是暗地裡給自己的一個小目標。 如我的例子,偏離正軌的想法,是由感受到無形壓力開始的。但在未感知前就沒有壓力嗎?以下分享三個對抗無形壓力的對策: 1. 認知壓力來源 我的壓力是基於與更多人分享後,希望可以提供更好的內容。錯!是怕到來的人不喜歡自己寫的文章,最後可能還取笑我。錯!是怕難得吸引了讀者,如果交不出好文,留不住他們的心。錯!瀏覽人數增加,怕自己沒有足夠資源保持每周發文。錯! 其實上面寫的都無錯,但也沒有一種說法是正確,因為是所有加起來和更多沒列出來的想法,是種種因素加起來而讓我感到有壓力。當中會有比重之分,雖可透過逐一分析、評估和化解來減低對自己的影響,但我寫的是短文,所以就不在此一一解構。從結果說起,要對抗壓力的來源,可回想初心,從新調整自己的習慣、行為和心態,如遇到阻滯便要放棄,當初為什麼要開始? 2. 行動計劃 腦交戰過後,要化解的是心靈上的問題,但在現實中,我們需要具體的計劃,再配合行動,來確保我們可以做到身心合一。好像我的情況,根本問題是怕無題材,內容低劣和不能每周發文。反過來想,應該考慮怎樣可以發掘更多材料,至於品質問題,自己是否有用心寫自己最清楚,他人是否喜歡其實也控制不了。試想想,經過這麼多年,PC和Mac還能在市場屹立不倒,就知再好的東西也不能滿足所有人,因為各人也有其喜好和取向。 3. 期望與結果 假設最終因為無題材而中止貼文,又或者不能保持定期出文,這會否使我後悔開始了貼文的習慣?其實使人會感到後悔是因為結果不如預期,但簡單一點,只需考慮應該做或不應該做就已經足夠。不相信有必勝之路,也不覺得有失敗之路,每個人做法不同,相同的路也會找到不同的出口。最後只有做還是不做。既然決定要做,也不是基於結果,而是個人決定,那無形壓力的來源不就變得沒影響力了嗎?再講,今天未有成果只是時機未到,但今天放棄了繼續去做就必定是失敗的結果。所以堅持也是成功的必備條件,因為這將帶來無限可能性。 回答最開初的問題,在未感受到無形壓力前就沒有壓力嗎?當然會有壓力,適當的壓力有助推動我們把事情做好,所以不要因壓力而退步,勇於和壓力共處吧!在運動心理學中有一種狀態稱為心流(Flow),又有人稱...

To know what that true self is without social pressure is to know your true nature

近幾個星期的短文寫得有點吃力。因推廣得越闊,越多人閱讀,便會越想寫得更好。希望瀏覽的人能從中獲得丁點的啟發,而這也形成了無形的壓力。很興慶幸在出現寫作障礙前意識到這個想法。雖然壓力不會因意識到而消失,但知道根源是面對的第一步。這也是為什麼自我了解這麼重要。因為工作、生活等壓力是永遠都存在,我們只能轉換處理方式來面對。 有些人說做運動能減壓,但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運動讓我們能短暫地離開壓力的感覺。壓力本身是不會消失,或許會因應情況和環境的變化而增加或降低,但它還是存在。假設一位朋友因失業而受著經濟壓力的困擾,他也不會因為運動後而減少了在經濟上的壓力。但經由短暫地離開了壓力區,讓他有喘息的空間,回來時能用更清晰的視野面對問題。當然運動不是唯一的方法。以下分享一個研究資料來証明,人在承受情緒影響是真的有極限,所以適當的喘息會很有幫助: 文軒中曾提及一個自控能力的研究,參加者是數百名學生。開始時分別在枱上放著朱古力和紅蘿蔔,有一半人可以食朱古力,而另一半就只能食紅蘿蔔。給予指示後,工作人員離開房間,透過閉路電視觀察那些只能吃紅蘿蔔的人有沒有偷吃朱古力。結果大家也很守規矩沒有偷吃。接著工作人員給每人派發一條相同的數學題,當然學生們是不知道這是一條沒有解決方案的題目。工作人員還說: 看中學生組還是大學生組最先能把難題解開,以此來加強他們想解題的動力。開始時大家也很專心和用心來解題。過了約9分鐘,吃紅蘿蔔的人便放棄了,而吃朱古力的人就維持了19分鐘才放棄。專家的結論:吃紅蘿蔔的人由於要控制自己不去偷吃朱古力,情緒在第一個測試時已繃緊,消耗了部分自我控制能力,相反吃朱古力的人沒有想要偷吃紅蘿蔔,所以他們的狀況在做數學題前還是很輕鬆。 從研究中理解到人是有自我控制的極限,當成受到某程度便會出現失控的情況。在面對壓力時也一樣,如果持續停留在壓力區,一定時間後便會做出一些非理性的選擇和行為。例如在沒計劃下突然辭退工作,一種因失控而做出的衝動表現。我自己為例,如果一直停留在寫不出短文的壓力下,可能慢慢會出現自我懷疑,隨便發為貼而貼的圖片和文字,最後還可能放棄不寫了。但只知道承受著壓力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下周會把我的方法和品客們分享。 假如你身邊有朋友正受工作壓力所困,想找尋新的出路,歡迎介紹他們聯絡作進一步的探討。

Fall in love with someone who makes you glad to be different

早前參加了朋友的婚宴,再次祝福他們!在宴會的閒聊之間,有朋友叫我運用教練技巧來協助她提升被追求的機率,當時以玩笑形式大家閒談了一下。但既然聽到有人有這樣的要求,相信也不會只有她有這樣的想法,或許品客們也正面對類似的問題,所以今天就來討論一下吧! 首先,以「提升被追求率」這個作為教練目標是無效的,因為這牽涉到第三方的取向。教練服務是關注於受助者的自身提升和改變,不能影響外在因素。所以我修改一下個題目,變成「提升與異性發展機會率」。這才是有效目標,因為當事人的取向和互動方式的轉變是有助於關係的發展。 先以朋友的分享作為例子。她說她的對象絕對不能是吸煙人士,當場我問她,如果她認識對方時,他是吸煙者,但願意為她戒煙她能否接受。她說她也不能接受,因為她不相信對方會做得到。不知品客們有什麼睇法?如果她認識的男士曾是吸煙者,但認識她時已戒煙,不知她能否接受呢?當時未有機會問她,大家又有什麼睇法?每個人對人、事、物都會有不同觀點和價值觀,所以對於她的要求我是絕對尊重。但她的說法表現出,她需要在初認識對方時,他就已經是完美,完全符合她的要求,因為她不相信對方能作出改變,這門檻會否有點太高?因為連互相磨合的機會也沒有。反過來說,她也同樣是需要完全符合對方的要求,因為她不相信對方會改變,反映出她也不會為對方做出改變。這無形地把門檻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再問問品客們,大家對初認識的人,是加分制,還是減分制?意思是在你與對方建立關係的過程中,大家會選擇開始時信任對方,然後在了解對方後慢慢變得沒這麼信任,還是開始時會很提防,然後慢慢變得越來越信任?大家先不要懷疑這兩個取向,兩者都是存在的,只是當你選擇偏向某一方,你便會覺得另一邊很匪夷所思。這絕對是正常,因為人的思考方式各有不同,請大家嘗試去接受這種差異。如果你能認清自己的取向,同時知道對方的相處模式,是能夠幫助你和對方溝通。 情感發展是建基於互動,而提升關係的要素在於你對差異的包容力和接受程度。所以在了解對方前,應先了解自己,認識到自己對異性的要求,再從中排列出比重。俗語有話「若要人似我,除非兩個我」,不要想著找出你想像中完美的情人,試找出能和你相處的伴侶。

The begin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k

祝品客們新年快樂,2023大躍進!轉眼又一年,2022年雖發生了很多事,但悔意、怒意等也是時候捨棄。成功永遠在前方,回首只會拖慢我們的腳步。每逢年頭也會來和大家一起討論來年的目標。不知大家在過去一年有否完成去年訂立的目標?今天將借用幾個問題來協助品客們打開目標訂立的第一步… 首先,大家在2023年有什麼目標想完成?嘗試具體地把目標描述出來。要多具體?就是當你把目標說出來後,聽的人可以在不需追問的情況下便了解你的目標。非具體的例子如我要減十磅,這不夠具體是因為體重和身材並不掛鉤,而一般想減磅的人也並不是想變輕,是希望身形變得苗條或者健碩。所以為何不直接說想減兩吋腰圍? 次問題,你想什麼時候達成這個目標?給予達標的時限絕對是成功關鍵,缺少了時限是不能為目標定計劃的。更會助長拖延的出現,最後變得沒有任何行動。試著感受以下兩句說話:我要3個月減兩寸腰圍,和我想要減兩吋腰圍,只是說出來就已經差很多了。 最後,達成這個目標對你有什麼意義?這真的是你所追求的目標,還是受到社會、朋友或處境所迫而需要達成的目標?或許目標不完全是出於自身,但同樣的目標,對不同的人也其特別意義。試找出目標對你的真正意義,因為讓你能堅持付出努力並不是目標的結果,而是達成這目標對你的影響。 以上三條問題雖然不能助你把目標和計劃完整地規劃出來,但絕對有助你加深了解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如需協助定出完整,可提升達成目標的計劃,請聯絡我們作進一步討論,我們將有完善的計劃來協助你。 最後再和品客分享三個成功達標的要素:1. 要持續地去做,細微的推進也是在向前。2. 要適時對行動和計劃作出調整,不斷的優化能帶出更佳的成果。3. 要釐清自己的想法,人是感情的動物,很易受到外在環境而衍生出不同的想法,間斷地檢視自己的想法,有助保持初心,甚至創造出更大的動力來協助你滿足要素1和2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