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9月, 2022 起發佈的文章

The journey into self-love and self-acceptance must begin with self-examination… until you take the journey of self-reflection,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grow or learn in life

剛過去的一個星期,本人進行了居家隔離,由於時間充足,所以又開始胡思亂想,想到一個成長的問題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品客們有否想過伴隨年齡增長的是什麼?儲蓄! 對某些人是吧!但更多或許是人生經歷和看人/事/物的能力。從言語間看來這是一種優勢,但同時這也可以是一種弱點。經由年月所累積得來的經驗和能力也許是錯的,甚至是壞的。憑當事人成功與否或許可決定他/她所得的經驗是優還是劣吧。在無視成功的定義下,這也是其中一個方法。但我更想討論的是如何無視累積得來的東西。曾有一位長輩跟我分享,他每五年便會從零開始思考現在和將來,這個定律跟他當刻是成功或失敗無關,是很單純地去審視自己,環境,身邊人,事業,家庭等等。起初我覺得這不是常有的五年計劃嗎,見工時也常常會被問到,再來為何是五年,每年每月也可以做。根據生活的變動我們隨時都要進行調整,有什麼特別呢? 長輩想跟我分享的是由零進行審視,在生活中所進行的計劃,調整或改變,這是有根據地進行,而從零開始是假設什麼也沒有地進行。他給了一個很極端的例子,他在做這零審視時會假設自己未婚,沒有孩子地進行。這聽來很不現實,因為現實中他不是要顧及家庭和子女嗎?但他想灌輸給我的想法並非如此,好像他不應該因為家庭而無視所有需要移居海外的發展。自己以外的人/事/物也是濾鏡,而這些濾鏡會影響我們宏觀地看事情,這些濾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有足夠的關顧,在這五年一次的審視中是應該短暫地無視的。我好奇地問,如無視所有事後得出的想法是想獨自到海外流浪,這不是無奈的想法嗎?而他很堅定地回答,為何不可?如果我有足夠資源給予我的家庭,也考慮到這短暫的離開會為未來帶來良好的影響,為何會因為家庭或子女而影響我去進行?如果有家庭就必須留在他們身邊,那世上還有軍人,還有人做船運的工作? 最佳的決定通常是在沒帶著任何濾鏡下找到的,當下的成敗也不應影響你下一步的決定。重大的決定會帶來極端的結果,可以讓你更上一層,也可讓你一無所有,但重點是你能否真正做到在沒濾鏡下審視自己,讓自己發現最適合此時此刻的選擇和行動,任何的顧慮和阻礙也是在你作出決定後出現,而不應在之前。 教練服務助你睇清前路,搵岩條出路!不能單靠自身思維進行的零審視,可透過我們提供的成長與績效諮詢服務來協助。

It is not in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we find fulfillment, it is in the happiness of pursuit

最近在新聞報導中聽到一個訪問激起了我一些想法。對結果不滿,是力求進步,還是吹毛求疵?品客們會傾向哪一邊? 報導是關於展銷會銷售狀況,其中一位受訪老闆回覆:今年最好那天的生意額也比不上去年最差的一天生意好。但去年不是因為疫情而使生意下跌嗎?究竟是今年生意真的比去年差,還是無論生意額多少也不能滿足他的需求? 作為教練,我們協助他人在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跳出舒適區做出突破性的成果。但雙方要對期望的結果清晰,否則便會跌進不知滿足的情況。沒有明確目標會造成無止境追求,最後產生負面情緒,減低積極性,因為他/她沒能體驗到達目的地的成功感。部分品客或許不能連繫到這個想法,因為有些人本質就有很強的競爭心態。他們每次也能盡力而為,對盡力後的自我滿足感比實際成果更為重要。 期望管理是定立目標時非常重要的考量點。期望不能過高,也不能太低,要準確定出合乎其個人價值觀的結果。用上面的例子作為假設,把預期定在只收回成本會是過低,定在全部貨品在不需調整價格情況下沽清會是過高,或許定在7成貨品正價出售,3成優惠價出售,最終全部沽清會更合適。當然這只是一個無根據的期望管理例子,因為不同人有不同的價值觀。設定合適的期望會更能創造出行動計劃,讓過程更有彈性。目標清晰,計劃完整,行動明確,不論成敗也有助日後進行檢討和調整,從而提升進步和創造更好的結果。

To the underestimate, the overlook and the outcast, trust your power

曾經有朋友問我:每周的貼文,又不是教學,教學都有根有據,其實你何來咁多野講?確實,每周的分享也只是有感而發。對於很多人在IG貼文是為了作業務推廣,但我更多是希望有緣人能從中得到一些領悟,對自己也是一個學習的記錄。雖然不是每篇文章也如我期望中有閱讀價值,但每周找尋話題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故事。更正確的說法是故事找到了我! 本周貼文轉個話題,想向品客們推薦Netflix的一部短劇「Colin in Black & White」。以往我會儘可能避免把興趣和娛樂相關主題貼在這裡,因為不希望讀者會感到不認真的感覺。但今天想分享的這部影片相當有啟發性,所以很值得和品客們分享。 故事內容簡單,是描述 Colin Kaepernick 成長的經歷,是真人真事改編,由他親自敘述。他是一位美式足球運動員,自問不是這運動的粉絲,所以不知道他有多厲害。而在網上搜尋,出現的新聞就是他在球場用單膝跪低來悼念黑人被白人警察跪至窒息的報導。 劇情與上述新聞無關,就是很現實地呈現他少年時追逐夢想的過程。不說太多的劇情,很直接問大家 - 如果你已成為某一領域的第一,身邊每個人也認同你,你會否放棄一切,只為夢想追求一個沒人認同的領域?不知為何看著他的故事很有共鳴,名利當然重要,但得到自己想要的或許超越了一切。更重要是那相信自己會成功的決心。雖然我沒得到如他的成就,但相信自己確實是通往成功的其中一條路。 分享其中一個劇中提及的想法:「當他人不把你作為他們的首選,相信自己,展示給他們看你是他們正確的選擇」。

Trust the dots somehow will connect in your future

很多時會覺得成功人士說的道理是理所當然,直至你親身體驗,才可真的理解過中含意。Steve Jobs的見解深受大眾認同,本人也常記在心,也會嘗試著實行。現在也確實在現實中反映其真實性。 在生活上時常會出現雞和蛋的理論,如Steve Jobs曾說「你必須相信這些點(經歷)會以某種方式連接你的未來」。每個决定也會左右我們人生,要選出合適的行動並不容易,但找出不讓自己會感到後悔的決定可能更重要。 過去我曾覺得如果不是做了某個決定,或許今天不會是這樣,但同時我知道如我沒做那個行動,今天大概會相當後悔。回想那個行動所帶給我的回憶確實是無價。而今天拉我一把的也正是因為那個決定。 今天的短文或許內容有點模糊和抽象,但我做了什麼決定和行動,現在有什麼結果,那行動帶來了什麼得失,這些也不重要。品客們只要能理解隨心而行不一定是壞事,因為這些經歷確實會在某天與你連繫起來。 哪有人人天生就是成功,只有為成功付出的人而己…

Leadership is simply character in action

圖片
有朋友曾多次建議我在這裡分享讀書報告,而我遲遲未有進行,因為來分享一本街知巷聞的書意義不大。而且我雖有定期買書,但並沒定期看書的習慣。之前也曾分享過我看書的習性,今天就不再重複了。但今天真的來分享一本好書,如果對管理有興趣的品客們就絕對要留意。 「僕人I : 修道院的領導啟示錄」這是一本十多年前出版的翻譯書,共有兩冊,現在只看了上冊,有機會再來分享下冊。這書非常易讀,內容也很有趣,由淺至深一步步來講解。但含意卻非常值得細味。我剛看完便馬上進行翻閱,因為有很多細節還是想再多了解。 此書雖然叫僕人又是講管理,但僕人並非形容下屬,而是主管。這書傳達的概念是主管是下屬的僕人,做領導就需要能滿足他人的需求,這才是一位好領導需有的態度。 在團隊協作中常提到「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班人走得遠」的道理。而作為領導的道理是「權威能使他人幫你做事,但威信就可讓他人為你做事」。兩者分別在於前者只是根據你的要求來完成任務,而後者卻是出心出力地為你辦事。你會想擁有哪一類型的團隊? 以上兩個概念只是書中提及的冰山一角,當中還有很多細緻解釋和領導理念。想提升你的領導能力,這是絕對值得一看的書籍。如你認同書中理念,但不知如何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可考慮報讀我們的「Leader as Coach」課程,當中將教導你各種在職場中能活用的技巧,讓你也能成為一位以威信作領導的管理者。